“后学区时代”,一线城市的学区房还值得押注吗?
发布时间:2025年8月21日 分类:市场趋势 浏览量:1426
一、2024年的三条“去学区化”新政
北京:全市100%执行“多校划片+摇号派位”,六年一学位变“九年一学位”。
上海:2025年起“名额到区”比例提到70%,对口直升比例压缩到30%。
深圳:2024秋季开始试点“大学区+教师轮岗”,校长、骨干教师每6年跨校流动一次。
结论:传统“一个小区锁定一所名校”的逻辑,在政策层面已被官方“拆掉门锁”。
二、价格表现:学区溢价正在“脱水”
片区2021峰值2024-08均价回撤溢价率*备注
北京德胜学区18.5万/㎡12.7万/㎡‑31%45%→20%多校划片落地后成交腰斩
上海徐汇天平街道15.8万/㎡11.2万/㎡‑29%60%→25%名额到区比例提高
深圳百花片区14.2万/㎡9.0万/㎡‑37%55%→18%大学区试点+教师轮岗
*溢价率=学区房均价/同片区非学区房均价
——溢价已从高点被削掉一半以上,且成交周期普遍拉长到180天以上。
三、后学区时代的四大变量
生源结构:
出生人口2017→2023年下降50%,2025起小学入学人数见顶回落,“名额稀缺”将变“生源稀缺”。
教育集团化:
一线名校快速扩张分校,品牌稀释,老校区“含金量”下降。
教育平权资金:
北京、上海每年投入200+亿元用于“薄弱校提升”,硬件差距在缩小。
房产税预期:
高溢价学区房面积大、单价高,若按评估价征税,持有成本将倍数级上升。
四、还值得押注吗?——一张决策坐标
X轴:学区确定性强弱(政策剩余壁垒)
Y轴:房产本身居住/保值属性(地段、楼龄、配套)
A象限【强学区+强居住】:
例:北京西城区90年代地铁口电梯小两居。
对策:可买,但溢价≤20%,超过即放弃。
B象限【弱学区+强居住】:
例:上海徐汇滨江次新房。
对策:当普通改善盘估值,学区当“白送”。
C象限【强学区+弱居住】:
例:深圳百花片区1980s老破小。
对策:不再押注,溢价继续收缩且流动性枯竭。
D象限【弱学区+弱居住】:
例:郊区老破大。
对策:直接回避。
五、实操三句话
学区属性只能当“期权”,不能再当“正股”。
溢价>30%的老破小学区房,一律视为政策高敏感资产。
真正安全的是“自住+学区双保险”:孩子用完学位,房子仍能当作核心地段改善房长期持有。
一句话总结:
“后学区时代”没有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,只有地段、楼龄、居住体验构成的真实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