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地产行业新动向:并购贷款破冰在即,行业洗牌进入“生死时速”

发布时间:2025年9月11日 分类:市场趋势 浏览量:1558

核心提示:在销售端政策持续松绑的同时,房地产行业融资端迎来关键突破。央行、金融监管总局近期召集21家银行召开座谈会,明确要求加大房企并购贷款支持力度,释放行业整合加速信号。与此同时,头部房企债务重组进入攻坚期,行业“大鱼吃小鱼”模式正式开启。

一、并购贷款政策破冰:银行被要求“应贷尽贷”

9月25日,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召开专题会议,向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等21家主要银行提出三项硬性要求:

建立房企白名单机制:9月底前完成首批优质房企名单筛选,重点支持全国性龙头及区域稳健型房企;

并购贷款额度单列:要求银行在四季度专项配置不低于2000亿元并购贷款额度,利率下限突破LPR基准;

简化审批流程:对收购房企存量项目的并购贷款,审批周期压缩至15个工作日内。

行业影响:此前因风险顾虑,银行对房企并购贷款审批极为谨慎。2022年全年并购贷款规模不足300亿元,不足开发贷的5%。此次政策直指行业痛点——“项目烂尾易,整体收购难”。据中指院测算,若政策落地,四季度将激活超5000亿元存量项目流转市场。

东方运通

二、行业大洗牌:头部房企加速“抄底”优质资产

政策松绑已引发市场连锁反应:

华润置地9月以127亿元接盘融创在上海、杭州的3个核心项目,溢价率仅3.2%,创近年收并购最低成本;

招商蛇口联合地方AMC设立200亿元纾困基金,重点收购长三角停工项目;

万科重启“城中村改造”专项计划,以“股权+债权”模式介入深圳、广州旧改项目。

关键转折:过去以“债务展期”为主的自救模式正转向“资产置换”。某TOP10房企高管透露:“现在谈合作,对方第一句就问'能带多少并购贷款额度来'。”

三、风险与机遇并存:三类房企面临生死抉择

全国性龙头

手握优质土储,融资成本<5%

★★★★☆

90%+

区域深耕型

本地政府支持,但资金链紧绷

★★★☆☆

60%-70%

高杠杆中小

项目滞销,债务违约风险高

★☆☆☆☆

<30%

典型案例:某闽系房企因未能及时获得并购贷款支持,其位于厦门的百亿级项目被地方国企以“司法拍卖”方式低价接管,原股东权益清零。业内人士警示:“四季度将是中小房企最后的窗口期。”

四、深层变革:行业逻辑从“高周转”转向“精整并”

此次并购潮背后,暗含行业底层逻辑重构:

土地红利终结:2023年1-9月,300城住宅用地流拍率升至24%,房企拿地更趋理性;

开发模式转型:收并购项目中,65%要求包含“现房销售”条款,倒逼企业提升产品力;

国资角色升级:地方城投平台正从“托底拿地”转向“操盘运营”,上海、成都等地已出现国资主导的“代建+销售”新模式。

专家观点(中金地产首席分析师卢婷):

“并购贷款松绑不是救市,而是为行业建立市场化出清通道。未来两年,行业集中度将快速提升,TOP50房企市场份额有望从当前45%升至60%以上。”

五、前瞻:四季度三大关键变量

银行执行力度:能否突破“不敢贷”惯性,决定政策实效;

资产定价机制:抵押物估值体系重建需突破“打折惯性”;

地方细则跟进:已有12城提出“并购项目容积率补偿”等激励政策,后续或成关键推手。

行业启示:当“活下去”从口号变为行动指南,房地产正式进入“并购定生死”的新周期。对购房者而言,未来市场将从“赌房企信用”转向“看项目实况”,现房销售或成新标配。

(注:本文数据综合自央行座谈会纪要、中指研究院、克而瑞地产研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