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方运通:空间的政治:房地产与权力的重构

发布时间:2025年8月28日 分类:投资指南 浏览量:1905

房地产的本质,是对“空间”的分配,而空间分配的权力,是最终的权力。过去三十年,这个权力部分下放给了市场和资本。而现在,国家正在以无可争议的姿-态,将这一权力全面收回。未来的房地产,将不再是经济问题,而是赤裸裸的政治命题:国家将通过对居住空间的绝对控制,完成对社会结构的深度重塑和对个-体流动的精准管理。

一、权力的下放与失控

改革开放后,随着商品房市场的建立,国家曾一度将“空间分配”的权力部分让渡给了市场。价高者得,资本逐利,这极大地激发了城市的活力,但也带来了始料未及的后果——权力的失控。

资本的僭越:

以许家印等为代表的地产大亨,凭借其撬动天量资金的能力,一度拥有了与地方政府平等对话甚至“绑架”地方政府的权力。他们通过塑造地价、影响城市规划,深刻地左右了一座城市的物理形态和发展路径。资本,成为了空间分配中一支强大的、不受约束的力量。

阶层的固化:

市场化的空间分配,自然地演变成了以资产为核心的阶层划分。一套房子,成了区隔不同社会群体的无形之墙。教育、医疗等公共资源被附着在不动产之上,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隔离。社会出现了事实上的“空间割据”,不同阶层的人生活在物理上相近但社会意义上遥远的平行世界。这削弱了社会整合,埋下了冲突的隐患。

个体的“出逃”:

当个体可以通过购买不同城市的房产,自由地“用脚投票”时,便对地方政府的管理构成了挑战。人才和资本的自由流动,虽然促进了竞争,但也削弱了国家对人口进行宏观布局和调控的能力。

这场权力的部分失控,是当前所有房地产乱象的根源。因此,“收回权力”成为必然。

东方运通

二、权力的收回与重构

国家正在通过一系列雷霆手段,将“空间分配”这一核心权力牢牢收归中央,其工具箱远超常规的经济调控。

打掉资本的“山头”:

对恒大等头部民营房企的清算,其意义远不止于处理债务。这是一场政治上的“削藩”,是对资本僭越权力的一次清算。通过让这些昔日的“地产航母”搁浅、沉没,国家向所有市场参与者发出了明确的信号:空间分配的牌桌上,唯一的庄家只能是国家。

建立“双轨制”的隔离墙:

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、配售型保障房、人才公寓,其核心目的,是在商品房这个充满金融泡沫的市场之外,建立一个完全由国家主导和定价的“空间分配体系”。这个体系将覆盖绝大多数中低收入人群和“新人”。

商品房市场,未来将成为一个封闭的、服务于少数富裕阶层的、高门槛的“资产池”。其价格波动,与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脱钩。

保障房体系,将成为一个巨大的“稳定器”。国家通过分配廉价的居住空间,来换取社会稳定和年轻人的基本生存保障。

这一“双轨制”,如同修建了一道防火墙,将金融风险和社会民生风险进行了有效隔离。

数字化的人口管理:

未来的空间分配,将更加精准和数字化。你的户籍、社保、纳税记录、学历、甚至信用评分,都将成为你获得特定城市、特定区域居住资格的“参数”。“人才引进”政策的差异化,只是这个趋势的初步体现。国家将像一个精密的算法工程师,通过调整不同城市的“准入参数”,引导人口按照国家战略的需要进行定向流动,比如流向新兴的产业集群,或者流向需要发展的内陆地区。

结论:

我们必须放弃用“市场经济”的眼镜去看待未来的房地产。这不再是一场关于财富的游戏,而是一场关于秩序的重建。

在这场权力重构的大潮中:

对于个体而言,“择一城而居”的自由度将受到隐形的限制。你住在哪里,能享受什么样的公共服务,将越来越多地由你的“社会价值评分”(由国家定义)而非你的财富水平决定。

对于城市而言,其发展将不再由市场和资本主导,而将严格服务于国家整体的战略布局。城市之间的竞争,将从“抢夺资本”变为“争夺国家战略定位”。

房子,正在回归它最原始的政治属性:它是国家对个体进行标识、管理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。你拥有的,不是一堆钢筋水泥,而是一个被精准定义的“社会坐标”。看懂这个坐标系,比看懂K线图重要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