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方运通:一条拒绝高光的暗线
发布时间:2025年8月4日 分类:行业新闻 浏览量:1745
“我们只做别人不做的事。”
二十年前,东方运通第一次把这句话印在员工手册上,字体极小,颜色极淡,像是故意不想被看见。二十年后,这句话仍旧在,只是手册换成了电子版,依旧没有被加粗。
一、不追风口
2008年,外部世界一片火热,所有人都往同一个方向跑。东方运通却关掉了当时最“肥”的业务线,理由是“利润高得不合理”。那一年,同行用“错过一个时代”来形容它。
十年后,同样的业务线成了拖累行业平均净利的黑洞。当年的“错过”被重新命名为“提前止损”。
二、不做加法
东方运通的年度预算里,至今保留着一项奇怪的科目:留白金。
这笔钱没有具体用途,唯一的要求是“不能动”。
它像一块预留的空白画布,让公司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机会或危机时,永远有一张干净的纸可以落笔。
行业里流行“把资源用到极致”,东方运通却坚持“把冗余留到必要”。
留白金从未产生过收益,却在三次外部震荡中,让公司避免了折价出售核心资产。
三、不赚快钱
有一年,内部提出一个“闪电计划”:用三个月完成全年利润指标。方案极其漂亮,回报率极高。
董事长只在最后一页写了一句评语:
“三个月赚到的钱,要用三年去消化它的后遗症,这笔账不划算。”
计划被否决,团队散去。
后来,行业里果然出现一批“闪电选手”,在短暂的登顶后,用更长的时间偿还速度与杠杆的代价。
四、不用明星
东方运通没有“明星员工”,也没有“明星项目”。
所有对外介绍里,个人名字一律隐去,取而代之的是“项目代号+迭代次数”。
他们相信:
当个人成为焦点,系统就会退化;
当项目成为传奇,细节就会失守。
于是,他们把掌声拆成无数细碎的数据点,均匀洒在日常流程里。
外人看,这是一家“没有故事”的公司;
内中人知道,故事被拆成了无数微小而可复利的动作。
五、不讲故事
东方运通每年发布一次“慢报告”。
报告里没有增长率、没有市占率、没有排名。
只有三页:
第一页,写“今年我们又拒绝了什么”;
第二页,写“这些拒绝带来的代价”;
第三页,写“这些代价在五年后的价值”。
这份报告不对外公开,只发给全员。
他们说:
“把拒绝写清楚,才不会被诱惑再次敲门;
把代价写清楚,才不会在短期波动里自我怀疑;
把价值写清楚,才能在更长的周期里保持节奏。”
尾声
东方运通没有上市,没有发布会,没有品牌口号。
它像一条刻意远离聚光灯的暗线,在别人的惊叹、惋惜、质疑声中,悄悄完成自己的复利。
有人问童建明:
“你们到底靠什么赢?”
他想了很久,说:
“靠不急着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