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房地产市场三大“新共识”正在形成

发布时间:2025年9月29日 分类:市场趋势 浏览量:1198

经历数年的深度调整与博弈,中国房地产市场正逐渐走出迷雾,一系列深刻而明确的“新共识”正在买家、卖家和资本之间悄然形成。这些共识不仅描绘了当前市场的真实底色,更预示着行业下一阶段的演化路径。告别狂热与幻想,一个更理性、更具韧性的市场新生态呼之欲出。

共识一:需求端——从“资产焦虑”到“居住理性”

曾经,“怕踏空”的资产增值焦虑是驱动购房决策的首要动力。而今,市场需求的基本盘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。

“好产品”成为唯一硬通货:在价格预期趋于平稳的背景下,购房者变得前所未有的挑剔和理性。他们不再为“概念”和“远景”买单,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产品本身。项目的地段、配套的成熟度、户型设计的实用性、建材的品质、物业服务的口碑,这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“硬核指标”成为决策的关键。同区域内,产品力高下立判,市场分化极其明显,“劣币”正被加速出清。

“确定性”压倒一切:购房者对风险的厌恶达到了顶点。“保交楼”成为最底线的诉求,进而延伸至对开发商财务稳健性、品牌信誉度的全面考量。国企、地方城投以及少数财务状况优良的民企获得了明显的信任溢价。购房行为已从一种投资冒险,回归为寻求安全感和确定性的安居选择。

改善型需求成为绝对主力:首次置业的刚需群体因预期变化而更趋审慎,而“卖一买一”的改善型家庭则构成了市场的中坚力量。他们对居住品质有更明确的诉求,如更大的空间、更好的社区环境、更优质的学区资源等。这意味着,未来市场的主流产品将是为满足这部分“精准需求”而量身定制的品质住宅。

东方运通

共识二:供给端——从“规模崇拜”到“生存主义”

“高杠杆、高周转”的规模竞赛模式已被证明难以为继。对于开发商而言,活下去,并且健康地活下去,是当前压倒一切的战略核心。

现金流成为“生命线”:利润率可以暂时牺牲,但现金流绝不能断裂。开发商正不遗余力地加速销售回款、审慎控制拿地支出、并积极盘活存量资产。曾经被视为“包袱”的自持商业、写字楼,如今正通过精细化运营或资产证券化(REITs)等方式,成为提供稳定现金流的“压舱石”。

战略收缩,聚焦核心:“遍地开花”的全国化布局正迅速收缩,资源和精力被集中于少数几个基本面良好、人口持续流入的核心一二线城市。在这些城市的核心区域进行“精耕细作”,打造有口碑的标杆项目,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不二法门。深耕区域、理解客户,比盲目扩张重要得多。

“开发”与“服务”两手抓:意识到单纯的开发销售业务利润渐薄且风险高企,越来越多的房企开始发力“第二增长曲线”。物业服务、代建代管、商业运营、长租公寓等轻资产或“轻重结合”的业务板块,正从过去的“配角”走向台前,成为贡献稳定收入和提升企业估值的重要力量。

共识三:资产端——从“普涨神话”到“价值分化”

“闭眼买房也能赚钱”的时代已彻底终结。未来,不动产的价值将不再齐涨共跌,而是呈现出剧烈且深刻的结构性分化。

核心城市核心资产的“避险属性”凸显: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,位于顶级城市核心地段、拥有稀缺资源(如顶级学区、景观)、且产品力卓越的优质房产,其价值韧性将远超大盘。这些资产不仅是居住空间,更被高净值人群视为对抗通胀、保值增值的“硬资产”。

运营能力决定商办资产价值:对于写字楼、购物中心、产业园等商业不动产而言,其价值与宏观经济和产业趋势紧密相连。地段不再是唯一决定因素,专业的招商能力、精细化的运营服务、持续的内容创新能力,才是决定其租金水平和资产价值的关键。无法跟上产业迭代和消费变迁的低效资产,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巨大压力。

非核心区域资产面临价值重估:对于人口流出、缺乏产业支撑的三四线及以下城市,以及大城市远郊缺乏配套的房产,其流动性和金融属性将显著减弱,更多回归纯粹的居住属性。其价格将更多由当地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和供需关系决定,过去由金融杠杆吹大的泡沫将被持续挤压。